
滦河行吟:山河岁月里的长歌
▲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御道口镇。郭晓勇摄
作者:郭晓勇
乙巳盛夏,我再次参加“江河笔汇”活动,与一众好友踏上寻访滦河源的旅途。我们从细流淙淙的巴彦图古尔山麓,到大河奔涌的崇山峻岭间,再到天水一色、雄浑浩渺的入海口,深切感受这条贯穿华北的水系,不仅是自然地理的脉络,更镌刻着文明演进的密码。当指尖触碰源头冰凉的河水,当目光所及沿线绿水逐浪、青山竞秀,当身心感受海阔天空的每一个瞬间,岁月的浪花便伴随着滦河的湍流奔涌而来,化作笔下跌宕的诗行。
滦河溯源探文明
站在冀蒙交界处的山岗上,滦河源头的神秘如同一部未拆封的古籍。丰宁巴彦图古尔山麓的清泉与克什克腾旗鸡毛林山的融雪,如同大地的双瞳,映照着关于正源的千年争议。但当闪电河如银链穿越草原,黑风河裹着松涛汇入时,我忽然懂得:这条古称“濡水”的河流,本就是多源共生的奇迹——它从丰宁县大滩镇孤石村出发,以888公里的河道贯穿三省二十七地,在乐亭县兜网铺撞开渤海的大门,用4475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书写着北方文明的史诗。
滦河源自然保护区的218平方公里土地上,春日的融雪为河道镶上银边,盛夏的野花将河面染成莫奈的调色盘。当风掠过草原与森林的交界线,我在草浪与松涛的和鸣里,听见了先民逐水而居的足音。那些凿刻在玄武岩上的狩猎壁画,那些沉在河底的青铜箭镞,都在证明:滦河的源头从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人类文明对水源的永恒叩问。于是我在《滦河之源》一诗中写道:
我立于混沌初开的圣境
看一滴水举起燕山的脊梁
在玄武岩的史诗里
你篆刻着最纯粹的天地文章
万年雪魄在此凝华
化作流动的昆山玉
每道波痕都铭刻着
娲皇补天的遗韵……
引滦工程铸丰碑
记忆回溯至20世纪,天津水龙头里苦涩的水垢与排队接水的长队,是刻在城市记忆里的盐碱痕。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我的父母在当时作为河北省省会的天津工作,家里水龙头流出的水总带着苦涩,水壶底结着厚厚的水垢,即便煮沸,怪味依旧。停水时,邻里们拎着水桶排长队,在有限供水时间里小心翼翼接满每一滴水——这苦涩的记忆,是那代天津人共同的符号。
正是这样的困境,催生了那场波澜壮阔的引滦入津工程。1982年5月11日,数万建设者仅靠钢钎、箩筐等简陋工具,在燕山深处无畏地凿出一条生命通道。塌方险段前,他们奋勇向前;幽暗隧洞里,他们将青春热血深深埋藏。
1983年9月11日,引滦工程通水。水流从滦河上游潘家口水库出发,跨越山河到达天津、唐山,彻底改写了华北城市命运。它不仅为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提供稳定水源,终结苦涩井水的历史,还以“水动力”激活区域经济,促进工农业发展,同时缓解土地沙化、河流断流等生态危机,筑牢华北可持续发展根基。
这场“现代治水战役”凝聚专家智慧,建设过程却困难重重。建设大军在技术落后、物资匮乏的条件下,无惧严寒酷暑与塌方险情,日夜奋战,许多人甚至为此奉献生命,最终让甘甜河水流入千家万户,铸就不朽水利丰碑。
潘家口水库西山之巅,“烈士英名永垂不朽”纪念碑庄严肃穆,碑身刻着31位为修建大坝牺牲的部队战士姓名。这些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最美年华,用热血诠释无私奉献。站在碑前,我们深深三鞠躬。引滦工程管理局负责人动情道:“英雄不能被忘记,他们的精神是引滦工程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代代人前行。”
时光流转,守护仍在继续。陪同的小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89年8月28日傍晚,潘家口水库遭遇罕见暴风雨与冰雹,八九级大风裹挟暴雨,厂区短时间积水达1尺多深。因二期施工挡水道拆除,积水涌入安装间,威胁满负荷运行的一号机组——关乎华北用电高峰。险情突发,众人闻令而动:有人冒雨从6米高石坡滑下,有人弃车徒步,双职工顾不上安顿孩子,带伤的总工程师来了,患病的副厂长也赶赴现场。大家深知泥沙进入发电机的后果,教授、武警战士、工人纷纷加入抢险,用防洪袋、被褥构筑防线,凿开排水孔,经一个多小时奋战,成功保住机组。这份守护滦河的信念,早已深深融入每一个与它相关的人的血脉之中。
我在《聆听潘家口的心跳》一诗中记录心境:
从滦河源头凛冽的晨光启航
每一滴水都沉淀着远古的密码
蚩尤的箭镞沉入河床
先民的号子化作浪花
在燕山的沟壑里
时光静默如石,暗涌千年风华
游船划开潘家口水库的沧浪
燕山展开怀抱,雄浑而宽广……
三代传承守水脉
引滦工程的奇迹离不开无数建设者的奉献,而这份守护滦河的使命,也在一代代水利人的传承中延续至今。在滦河的故事里,有一群平凡而伟大的人——默默奉献的水利人。从大河口到西山湾,多伦与围场的风中藏着他们的坚守;小滦河、伊逊河的浪花,见证着他们的执着。
水文站里,老旧仪器刻满手工记录的年轮,每个数据都凝聚着心血。无论风雨,他们坚守岗位,孤独与单调如影随形,却从不抱怨。如今智能设备闪烁科技光芒,数据如星子流淌,但他们自律坚守的执着从未改变。
这里不乏三代接力投身水利的家庭:爷爷辈用原始工具夯实堤坝,父亲辈在技术革新中学习奋进,年轻一代手握智能监测仪守护滦河。他们如螺丝钉,牢牢钉在岗位上,为滦河安澜贡献力量。
我们在西城峪副坝与管理所职工王利军攀谈起来。他的爷爷和父亲皆是水利人,弟弟利民同样在坝区工作。爷爷前些年离世后,子孙们依照遗嘱将他安葬在附近的山上,让老人得以永远守护大坝的安宁。利军工作勤恳敬业,业余时间热衷于挥毫泼墨,将对滦河的深厚情感倾注于墨香诗行之中。在他的笔下,滦河宛如一位有生命的挚友,更是他的精神寄托。
我们马不停蹄,从双峰寺水库到乌龙矶、石佛水文站,从西城峪副坝到大黑汀水库,再到渤海入海口,一路颠簸,一路感动。如江河奔流,水利人的脚步永不停歇,他们永远朝着下一站迈进,丈量山河壮阔,续写传奇。
我欣然命笔,在《大河口与西山湾齐舞》中咏叹:
在岁月脉络里,你们藏起锋芒
像两尾溯流的鱼,扎根草原胸膛
承继滦河源的殷切叮嘱
把守护的使命,酿成粼粼细浪
大河口的涟漪漫过经年守望
将源头的清澈,编织进每道水纹
西山湾的碧波倒映岁岁时光
把上游的嘱托,镌刻成永恒信仰……
湿地林海绘生态
小滦河湿地的芦苇迷宫里,白鹭优雅地掠过水面,翅尖划过之处泛起圈圈涟漪,将云朵的倒影剪碎成银鳞。风中飘来蒲草的清香,与湿地特有的湿润气息交织在一起。这片被时光遗忘的仙境,与塞罕坝展览馆里泛黄的治沙照片,构成了最震撼的生态叙事——当拓荒者们在荒漠中种下第一棵松树时,他们不会想到,半个世纪后,这些树的根系会与湿地的芦苇根须在地下握手。
作为滦河重要支流的武烈河,同样承载着生态守护的重任。它自燕山深处蜿蜒而来,流经承德市区,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将城市与自然紧密相连。近年来,当地通过实施武烈河河道整治、滨水生态修复等工程,曾经因工业污染而黯淡的河水重焕清澈,河畔建起的生态廊道成为市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垂柳依依的河岸与波光粼粼的水面相映成趣,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更让“城水相依”的美景重现。
为守护这片绿水青山,当地政府和人民付出诸多努力:实施生态注水工程让干涸河道焕发生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严禁乱砍滥伐、非法捕捞;开展植树造林以涵养水源。武烈河的生态治理正是缩影,多年攻坚下,滦河流域生态显著改善,曾经受损的生态系统重焕生机,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我俯身亲吻滦河源的山岗时,松针里裹挟的不仅是远古回响,还有二十年“两山”实践凝就的粼粼波光。
我俯身亲吻滦河源的山岗
松针在风中呢喃
裹挟远古的回响
刹那间,远方传来潘家口水库闸口的低吟
似一曲磅礴的交响
叩响大地的心房
二十年践行“两山”的庄严诺言
此刻化作粼粼波光,跃动希望……
滦河入海奏交响
乐亭县兜网铺的入海口,浑浊的河水与湛蓝的海水撞出“鸳鸯锅”奇观。休渔季的渔船桅杆如林,船帮上的蛎壳记录着河流与海洋的对话。当6月19日大黑汀水库提闸生态补水时,数字孪生技术调度的不仅是水流,更是对京津冀生态的温柔叩问。
站在防潮堤上,忽然理解了滦河的象征:它从草原带来的奔放,在峡谷淬炼的坚韧,最终都化作拥抱海洋的开放。就像那些随水流漂向远方的沙粒,既有燕山玄武岩的刚烈,也有渤海湾潮汐的包容。此刻诗兴忽至:
看呐,滦河的脉搏
融入大海的心跳
载着千年故事
奔向更辽阔的远方
每一滴水都带着守望的温度
在潮汐谱写的永恒里
让咸涩与清甜
共吟岁月长歌……
返程时回望,滦河如一条银链,将源头的圣境、工程的丰碑、湿地的温婉、入海口的浩渺串联成珠。这条流动的史书里,每朵浪花都是时光的刻痕,每道波纹都是文明的脉络。当我们谈论滦河时,其实是在谈论人类与水的永恒契约——它不仅滋养着土地,更淬炼着精神,让每个俯身饮水的人,都能在水中看见自己与山河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