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黄果树”-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7/18

14:25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9版 草地副刊

青海“黄果树”

2025-07-18 14:25:3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9版 草地副刊

  作者:史卫燕

  贵州黄果树瀑布,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留下“捣珠崩玉”“势甚雄厉”的美誉后,名扬四海,成为中华第一瀑。

  在青海,也有一个“黄果树”。它似乎寂寂无名,但却是“中华水塔”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皆在此度过生命本初的孩童时期,尔后英姿勃发,奔流浩荡,冲出青藏高原,润泽神州华夏。

  这里的“黄果树”,指的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三地,取三州名字中的一个字而得名,大部处于青海南部平均海拔4500米的超高海拔地区。

  青海“黄果树”很美,它高远、辽阔、壮丽。雪山、河流、湖泊,白云、蓝天、星空。这里的美丽有时过于完美,让看到的人都会感叹一句:“怎么每张照片都像电脑桌面壁纸!”

  巍巍昆仑、唐古拉山是青海“黄果树”的“左膀右臂”。在它的中部,水网密布,有了千回百转的万千柔情。

  青海“黄果树”的风干燥凛冽,刚到青海时,行至此地,心中总会有疑问:为何众多河流在这里孕育?

  原来,虽然高高隆起的青藏高原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但在昆仑等大山顶部,雪山凝结千万年的水滴,大山的褶皱间,涓涓细流不断汇聚澎湃成大江大河。“万山之宗,万水之源”的名号就源于此。

  青海“黄果树”也很苦,它高寒、蛮荒、孤寂。在青海,人们提起“黄果树”,往往不是心生向往的模样,反而要感叹一句“太艰苦了”。由于海拔极高,这里许多地方的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60%。

  “黄果树”有多苦呢?这里几个地方的顺口溜可以说明:“曲麻莱曲麻莱,进去出不来”“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过了五道梁,生死两茫茫”……

  在极致的美与极致的苦之间,天地间的生命却别样绚烂。

  春节前夕,我和同事决定挑战极限,前往可可西里最深处的“青海最高峰”布喀达坂,采访英雄身后事。30多年前,玉树州治多县委副书记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在与盗猎分子激战中,倒在了这里。在这片“最伟大的荒野”,我们穿行于冻土、冰河、乱石堆、雪地,冬季的荒野令人绝望,任何生命痕迹都看不到,“生命禁区”名副其实。然而,巡山队员告诉我们,在“生命禁区”,所有的生物都在“拼命生存”——别看眼前一片荒芜,但在夏季短短两三个月内,可可西里的植物就会在极短的生长周期完成发芽、成长、开花、结籽全过程。

  植物尚且如此,那人又如何生存?答案让我惊愕。如此极端条件下,人们奋斗不息,诠释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伟大。

  有的人为了其他物种的生存权,而选择让自己的生存面临危险。

  为了传承索南达杰精神,继续守护好可可西里,三代巡山队员持续接力。我们跟随森林公安在布喀达坂峰脚下一个简易保护站过夜,确认屋内没有熊和狼后,巡山队员麻利地从车上取下汽油、炉子、淡水进屋烧水。普措才仁是索南达杰的外甥,到可可西里从事保护工作已26年。用热水送下胃药,含上缓解心绞痛的丹参滴丸,他慢慢和我们谈起巡山往事。巡山队员每年至少有12次巡山,几十年过去,尽管外面已是沧海桑田,队员们依旧要用生命守护生命。

  他们有的跋山涉水,就为寻找一个答案。

  去年7月,在与长江水利委一同在江源地区科考时,我们来到长江源头的冬克玛底冰川,倾泻而下的冰川融水轰隆而来,我瞬间头脑空白,差点被水流推走,这是多么强悍的“生命力”!

  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力量敢和水比坚韧强大,那可能就是人的意志。科考时,不少人员出现严重高反症状,但没有人退缩。科学家告诉我们,古人曾对长江源头位于何处困惑不已,面对密如织网的河流,人们只能“望源兴叹”。由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水系发育纷繁复杂,江源地区的神秘面纱至今也未完全揭开,他们一次一次来此,就是要解开谜题。

  实际上,天寒地冻之地,人类从未止步。果洛境内的扎陵湖、鄂陵湖两湖古称柏海,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王松赞干布在此等待他求婚数次才如愿迎娶的大唐文成公主。文成公主自长安出发,越黄河,翻日月山,风餐露宿半年之久,两支队伍最终相会。

  在宏大叙事之外,这里的人们俯仰天地之间,创造着属于普通人的生命故事。

  采访中,只要遇到人,就能感受到淳朴的民风。当地人主要使用藏语,有时候说不出自己的名字,他们会果断掏出身份证,让我们自己看;他们不问你是谁,直接就把人往屋里领,热情介绍自家的情况;不管富裕与否,很少有人家落锁,仿佛敞开门欢迎所有人。

  更让人难忘的是小朋友。近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当地发展很好,学龄儿童的汉语水平迅速提高。后来我们总结出一个诀窍,想要在一个村庄打开采访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村里的小朋友。他们汉藏两种语言都十分流利,又热情活泼、熟悉村情,靠他们可以打开任何一个人的“话匣子”。

  青海“黄果树”,世界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地方——如此重要,却又少有人知;十分美丽,但又艰苦奇绝。在这神奇的高原,以及高原上的人们,正在属于这片土地的生命之路上毅然前行。

 

责任编辑:冯明
关键词:青海,人们,黄果树,生命,巡山,队员,长江,一个,西里,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