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栖居西溪源
作者:吴重生
杭州有“三西”:西湖、西泠、西溪。“三西”之中,西湖的名气最大,古往今来,无数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不断为其加持。西泠印社号称“天下第一名社”,名气也是响当当。而相比之下,西溪要低调许多。
提到西溪,人们自然会想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园区内河流纵横交汇,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栉比如鳞、诸岛棋布,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被誉为“副西湖”。杭州市区有一条路叫“西溪路”,与天目山路并行。如今的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正是原杭州大学所在地。如今的西湖区留下街道原名西溪,据说宋高宗南渡时曾幸西溪,初欲建都于此,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故此处名留下,并沿用至今。
因为某种机缘,定居北京长达十余载的我,不经意间已在西溪源居住了一年多。去年4月,我重返杭州寻找暂居之所,找到了位于留和路和里东路之间的一处专家公寓。晚间缘溪散步,抬头见一楼上高悬“西溪源村”四字,便前往探个究竟。我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得知,西溪源村原名里项村,隶属杭州市余杭区闲林街道,改名至今才6个年头。里项村位于余杭、西湖、富阳三区交界处。顾名思义,西溪源村就是西溪源头所在的村庄。
大约20年前,我写过一本书,书名为《缘溪行》,取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之意。想不到20年后,我每天晚上都缘西溪源而行。杭州城西以西溪和小和山为代表,这里青山绵延,峰峦坡石随势起伏,山涧深处清泉飞泻。在群山环抱中,茅屋村舍参差其间,渔舟小桥错落有致,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一人与一地的缘分是非常奇妙的。我的出生地吴溪,为浦阳江源头,大画家吴茀之因此自号“吴溪子”。而我自南而北,兜兜转转,像一艘帆船选择西溪源作为停泊的港湾,冥冥之中似乎乃是天意。从西溪源到我所供职的浙江外国语学院仅十分钟车程,每天上下班都像是一次“探源之旅”。
西溪源村西与桦树村为邻,东与小和山高教园区相连,南与富阳东坞山村相接,穿村而过的灵项溪乃西溪河之源头。西溪源村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丰富,16个自然村分散在两山夹一溪的群山岙坞中。
从源育街出发,过闲林幼儿园南望园区,步行百二十步,一座桥出现在眼前。这座桥虽不华丽,却有着一种朴实的美。人可在桥洞下穿行,湍急的水流从桥下奔腾而过,发出阵阵轰鸣声。路人告诉我,这就是灵项溪。这里的溪水十分清澈,能看到水底的沙石、水草和游动的小鱼。沿着河岸前行,一排榉树挺拔而立,树间有路灯柱。溪对岸的山上杂树丛生,枝干粗壮的枫杨树在风中摇曳生姿。
突然,两只白鹭飞过。它们飞得极高,体形硕大,洁白的羽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们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仿佛在向人类宣示着鸟类对于这一片领地的主权。我从未见过长得如此硕大的白鹭,想必生活在此处的它们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
沿着紧依河堤的石头护栏前行,我发现杆柱上雕着祥云,青石面上刻着荷花、鲤鱼等图案。这些雕刻精美细腻,栩栩如生。有村妇在溪边的石埠头上洗衣,宁静与质朴写在她们的脸上。沿着河岸前行,我看到一排条石铺于坝上,跨溪陈列。这些条石历经岁月的洗礼,坚固地排列在那里,见证着时光的流转。站在坝上,感受着瀑布带来的凉意和水汽,心中无比畅快。我所见的坝有两处,均铺有条石,一处15块,一处18块,每处条石上方均形成二级瀑布,瀑布落差不大,平铺于溪面,但水声喧哗,仿佛是大自然在向人类炫耀它的生机和富有。
走着走着,一座凉亭出现在眼前。亭柱上有对联:万丈山高栽培洪姓豪英俊彦,长溪水碧滋润闲林沃土良田。凉亭的碑记上说:清嘉庆年间,闲林通衢,商贸繁昌,万商云集,百舸争流,粮油棉麻源源不断由水路运来本埠,而本地特产茶叶、豆腐皮、黄烧纸、木材、粗柴、竹类等又经运河运往四面八方。洪氏族人于嘉庆六年在宗祠旁建造此亭,以方便过往行人歇脚。
在忙碌了一天后,下班回家,我习惯于先看一会儿书,自己动手煮饭炒菜,饭后毫无例外缘灵项溪边的游步道散步,一直走到洪家凉亭再原路返回。最令我难忘的是,晨起,携一书出门,不带手机,到溪边寻一石阶坐下,专注地读20页,读毕起身走回住处,然后吃早饭,饭后驱车上班。
西溪一带的老百姓以前过着“以舟为马、以水为田、以桥为路、以岛为家”的水乡生活。水乡美景吸引许多文化名人来此吟诗作画。
画家黄宾虹曾栖居西子湖畔,经常到西溪写生,先后创作了《西溪纪胜》《西溪归渡》《西溪放棹》等画作,可见其爱西溪之深。如果说寓居西溪源纯属误打误撞,我对西溪风光和人文的执迷却由来已久。
凡河流,必有源。树有根,水有源。凡事要究其根本,对一条河流的探寻如此,对人世间万事万物真相的探寻不也是如此吗?
在杭州城西那片被芦苇与垂柳掩映的湿地深处,西溪源以近乎谦卑的姿态悄然涌流。它不似西湖那般承载千年文人的集体想象,只是一条河流的起点,一个地理学上的微小坐标,却在不经意间成了哲学思考的绝佳载体。当人们凝视这一脉清流的源头时,看到的不仅是水的诞生,更是一种存在方式的启示——关于起源与归宿、显与隐、动与静的永恒辩证。
地理学家可以精确标记地图上的一个点,宣称“此处为西溪源”。然而细究之下,这个“源头”本身又是无数更微小水系的汇聚:可能是昨夜的一场细雨渗入泥土,可能是远处山峰积雪的融化,甚至是空气中水汽的凝结。庄子所言“始卒若环”正是此意,开始与结束如同圆环相接,没有绝对的起点与终点。在西溪源的涟漪中,我们看到的是水恒常的循环而非单向的线性流动。
生命中曾有一段岁月与西溪源为邻,是我的幸运。我选用昌化石篆刻了一方“曾栖西溪源”闲章,以备作画之用。我想终有一天,我会告别西溪源,去往人生的下一个驿站,但西溪源的印记会一直伴随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