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雷烨树”-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4/18

17:09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0版 新华走笔

远方的“雷烨树”

2025-04-18 17:09:0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0版 新华走笔

  ▲4月2 日,在金华市孝顺革命烈士陵园,雷烨外甥女项碧英前往祭扫雷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金海摄

  他是典卖祖宅投身抗日、年仅29岁便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他是1941年潘家峪惨案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的中国战地记者。

  他是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唯一的摄影家。

  他,叫项俊文。但也许,您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雷烨。

  九一八事变后,国土沦丧,民族危难,雷烨向往革命,投身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

  1938年,雷烨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以后,便开始以“雷烨”“雷华”“雷雨”“朱靖”等笔名发表作品。

  同年底,雷烨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晋察冀组组长,兼任新华社晋察冀分社和《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后调任冀东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组织科长等职。

  1941年1月25日,日寇在河北丰润潘家峪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惨案。惨案发生后,雷烨迅速赶到现场,真实地记录下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

  1943年,雷烨到访晋察冀画报社,画报社主任沙飞等人留他在驻地整理稿件,其间因遭遇日寇包围,英勇牺牲。

  “受伤数处,依然奋勇不屈,直到弹竭势危,自觉不免,于是把身上携带的文件撕毁了,照相机摔碎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邓拓在《恸雷烨》里描述了雷烨的牺牲过程。

  其实,雷烨本可以躲过劫难。

  1943年4月19日夜,日军扫荡时袭扰《晋察冀画报》社驻地。画报社紧急转移时,已经接到转移通知的雷烨并未立即离开,而是先去通知附近村民撤离。

  次日拂晓,敌人已经包围了村子,枪声四起。由于不熟悉当地地形,又因转移群众延误了撤退的最佳时机,雷烨和警卫员被日军包围在一处小山沟里。生死关头,雷烨让警卫员先行突围,自己则留下用手枪掩护。最后时刻,雷烨砸碎了珍爱的相机等随身物品,举枪自尽,壮烈殉国。

  摄影家沙飞曾为雷烨和后来成为著名演员的田华拍摄过一张合影。照片中,田华稚气未脱,雷烨笑得灿烂。谁能想到,合影拍摄仅仅3个多月后,照片里那个鲜活的生命便悄然陨落。

  雷烨牺牲后,被就地安葬。人们还将墓旁的一棵山杏树命名为“雷烨树”,以示纪念。新中国成立后,雷烨遗骨被迁葬至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战争年代,革命者为防止敌人报复,往往改名换姓,致使除了墓碑上几行简单的介绍外,雷烨的真正身世多年来一直无从考证——直到雷烨牺牲的60年后。

  1986年,在参加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期间,浙江与会代表项秀文找到来自河北石家庄的高永祯,请求他协助寻找曾在晋察冀参加抗战的哥哥项俊文。从1986年到2001年,15年间,高永祯经过多方寻找,最终确定项俊文就是雷烨烈士。而在辨认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的,正是沙飞当年拍摄的那张合影。

  2003年4月9日,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人民政府做出了《关于确定雷烨烈士即是项俊文同志的决定》。同年4月19日,民政部颁发了《项俊文同志革命烈士证明书》。

  雷烨找到了,对于英雄的追寻并未结束。经过雷烨亲属和热心人士的挖掘和整理,雷烨的形象愈加丰满,散佚的作品不断充实。2024年底,长篇报告文学《远方的“雷烨树”》在杭州付梓,成为研究雷烨的最新著作。

  如今,雷烨静静地长眠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之中。在他的家乡浙江金华,当年被典卖的祖屋早已修葺一新,成为当地重要的党史教育基地。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在燕赵大地,在婺江之畔,在锦绣中华的各个角落,雷烨的故事被更多人传颂,成为永不磨灭的爱国主义符号。

  2003年,在河北省平山县南段峪村雷烨烈士牺牲地,11户当地村民自发捐资修建了“雷烨烈士纪念碑”,并亲手栽下11棵柏树。

  南段峪天干少雨,村民们当年栽下的柏树已有枯败。不知哪年,烈士的纪念碑旁,一株新柏破土而出,拔节生长。

(刘金海 牟宇)

 

 

责任编辑:冯明
关键词:雷烨,晋察冀,俊文,牺牲,成为,画报社,烈士陵园,村民,惨案,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