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经典“活”起来-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4/11

18:19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人文漫笔

让文化经典“活”起来

2025-04-11 18:19:4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1版 人文漫笔

  现如今,人们接触文化经典的机会与媒介越来越多:各种解读经典著作的帖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改编经典著作的影视剧持续“霸榜”,就连时长450分钟的《红楼梦》解说都能播放量超3亿次……当历史长河的浪涛漫过千载光阴,越来越多的文化经典正褪去古籍的尘霜,以灵动姿态链接普罗大众的指尖。

  曾几何时,有一些人认为文化经典是历史精粹凝结而成的阳春白雪,是高高在上、不可冒犯的神圣与庄严,他们用训诂考据编织知识的藩篱,以佶屈聱牙的文字筑起学术的高墙,仿佛让它们变得通俗就是对文化的玷污。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文化经典理应成为学生们大声诵读的课文,甚至成为超越日常生活的专业名词和古老密码,方能守住“文化的腔调”。

  然而,如果《兰亭集序》的墨韵仅存于拍卖行的保险柜,如果《牡丹亭》的曲调仅是博物馆的音频档案,很多鲜活、璀璨的文化基因都可能逐渐在时光里风化成文明的木乃伊。反观现实,当文化综艺《典籍里的中国》用穿越时空的形式与先贤对话,当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以诗意豪情重绘盛唐气象,当河南卫视水下舞蹈《洛神水赋》让“翩若惊鸿,舞若游龙”具象化,这些文化经典并没有因为创新而被解构,反而在科技与创意的碰撞中绽放异彩,吸引了更多年轻人。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时代也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生态,而文明正是在守正创新中延续的。正如宋代文人将唐诗意境化为词牌新韵,明清画家用笔墨重构晋唐风骨,每个时代都有一些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让经典文化“活”起来。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而是更富活力和时代特色的文化欣赏和消费。当我们评价经典文化是否得到了良好发展,实质是在追问它们能否长久地保持活力,而来自大众的热爱与不断创新,正是赓续文脉的活力之源。

  当然,我们期许充满活力而兼容并包的社会文化氛围,鼓励对文化经典的创意解码与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顾忌地当一头“瓷器店里的公牛”。解读也好,改编也罢,对经典文化最基本的敬畏之心不可丢,为博流量和吸引眼球而刻意庸俗化不可为,在流量时代最需要提防被流量“反噬”。

  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如何既带着历史沉淀的厚重,又焕发着与时俱进的生机,在经典与潮流的碰撞中谱写文明新章?如何让文化经典走下高高的书架,走出萦绕古朴书香的档案馆,润物无声走入“寻常百姓家”?如何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经典?这些或许才是我们让经典文化“活”起来的过程中,必须思考的命题。

(朱婉宁)

 

 

责任编辑:冯明
关键词:文化,时代,创新,活力,历史,每个,不可,流量,解读,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