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归何处
李盛誉参与“我 在 毛家山过大年”活动。
受访者供图
张武岳
诗酒田园是许多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北方的冬日渐深,不少乡村张开温暖的怀抱,欢迎四面八方的游客。过往的数十年间,中国乡村历经诸多变化,变得宜居、宜业、宜游。而不变的,则是那独有的宁静和美好,在潜移默化间唤醒人们心底的温柔情愫,慰藉着存在已久的乡愁。
隐士不“隐”
隐士村的冬天,空气中常弥漫着柿子的清甜。这个在山东潍坊临朐鲁中山区远离喧嚣的村庄,拥有超过万亩的柿林,与村庄的独特名字形成奇妙巧合。每到霜降时节,柿子成熟,漫山遍野的点点红黄,是村民眼中最美丽的风景。
沿路的柿子晾房中,曾经饱满的果实,正接受时间的洗礼。从霜降时收获至今,晒柿子、做柿饼的流程已经接近收尾,进入销售旺季。晒柿子要遵循古法,天然晾晒,晾足一个半月,直至果肉紧实,挂满“浓霜”。村民赵伟塞给我一枚流心冰柿,这种原产于中国本土的水果,外皮紧致,一口咬下去,果肉清凉顺滑,独特的甜美味道让味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或许是这种记忆中的清甜,让1989年出生的郭磊,有了一份挥之不去的乡愁。拒绝“少小离家老大回”,郭磊早早回到出生长大的隐士村,做起一名“隐士”。
回村之前,郭磊在沿海城市威海上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国际航线的船员。回村这个想法,一开始就遭到父母反对:本可以环游世界、增长见识,收入也不低,为啥要回家守着眼前的这些柿子树?
郭磊说,在面对无尽碧蓝时,他总感受到故乡的召唤,那些独属于小山村和柿子树的记忆,不断在脑中浮现。“况且,谁说守着柿子树就没前途?”
与郭磊年龄相似且志同道合的伙伴,还有不少。他们有做摄像的,有做管理的,如今都回到村里寻找自我。这些回乡的年轻人有着令人动容的激情。他们建立可柿青年联盟,使出浑身解数创立品牌并拓展网店、直播等销售渠道,帮助隐士村解决高品质柿子、柿饼“出不了村、赚不了钱”的困境。
如今的隐士村,早已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在这里,柿子成为核心IP——村里研发出诸多柿子相关文创产品,精心打造的民宿无论整体建筑风格,还是房间内的装饰陈设,都有浓浓的“柿文化”元素。
在隐士村游览之余,有的游客会问起村庄历史,村民也会予以解答:相传春秋时期,有阚姓两兄弟作为将领,分别效力于不同阵营。阵前二人相遇,皆黯然神伤,均不愿兴刀兵、伤百姓,遂共同寻得一处山谷隐居,有了如今的隐士村。
虽然寥寥数语,但我仍能感到隐士村历史的厚重。在包括郭磊在内的众多村民看来,乡愁犹如未来得及采摘的柿子,不时会从树上掉下来,散落在隐士村的各个角落。
朱家庄的文化纪录片
日暮乡关何处是,此心安处是吾乡。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张源源,在创作、乡愁和心安中找到了平和的节奏和平衡的状态,而这源于与淄博朱家庄的一次邂逅。
2016年,厌倦了城市喧嚣的张源源,一踏上朱家庄的土地,就被原生态的房屋和安逸的氛围吸引,马上决定留下。“我本就是农村人,回归乡村、拥抱大自然,是刻在基因中的本能。陶瓷制作技艺,源自古人日常劳作,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他的创作走向新高度。
当时的张源源,以及一同留在朱家庄的艺术家们还无法想象,他们的出现将为村民们带来寄托乡愁的新载体。
彼时的朱家庄,正处于旧村改造时期。村民们离开世代生活的祖屋,住进楼房。与此同时,城镇化加速推进,传统农业生产早已不能支撑村民的生活需要,大家都在探寻新的工作方式。
变化之中,人心难免浮动。与村干部交流时,他们坦言,面对未来,当时很多人心生迷茫。
可能是有意为之,也或许是无心插柳,村里的艺术家们成立工作室,教授村民陶瓷制作技艺,用陶琉制品装饰社区,和村里共同举办非遗文化展等多种文化活动……他们用自己的创作和讲述,在物质空间与文化场景的双重层面上,塑造了朱家庄的崭新封面与肌理。
大家慢慢发现,村里文化气息浓了,很多邻居都会去找张源源和其他艺术家,向他们学习请教。久而久之,村民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内心世界更加充实,有了文化方面的新追求,精神面貌大有改观。
除了参与陶瓷制作之外,如今村里还发行《朱家庄志》,拍摄《朱家庄,充满希望的土地》文化纪录片,建设村史文化长廊,让居民游客在感受变化的同时,也能铭记乡愁、传承文化。
“邻村人都夸我们朱家庄人素质高,懂艺术。我要是不认真学习,不是给村里丢人?”有村民说出此番话时,并没有让我感到意外。朱家庄所在城市淄博,前两年之所以能够成为“网红城市”,受到舆论普遍赞誉,并且“金字招牌”至今未倒,这种淳朴的民风和纯净的民心,就起到了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世俗的风,或可令心暂时蒙尘,但却无法彻底将其埋没。
毛家山“晚风有你”
行走在乡村之间,我一直在思考,那些长在城市之中、对乡村仅有依稀甚至片面感知的年轻人,他们内心深处,是否存有乡愁呢?
在青岛,黄海之滨、山海之间的毛家山村,似乎蕴藏着答案。在这个被城市建筑环绕的小山村,往前走一步是都市繁华,往后退一步是诗酒田园。
是日,和煦阳光洒在老房的黄泥墙上,路边的各种果树自由任性地延伸着枝干。村东头的古井,历经百年岁月,井水依旧清亮甘洌。离水井不远处,磨平的石碾静静躺着。凡此种种,皆道出此处的清淡怡然。
而毛家山村有的,又不止这些。乡村宣推官李盛誉与村里的每个人都相熟,她带着我看到了隐藏在村中的各种“惊喜”:
在“晚风有你”咖啡馆,一杯香浓的咖啡,让人忘却生活琐事的疲惫;
在“枕风肆季”古风小院,一居一室、一饰一物,不动声色还原着赏居两相宜的庭院美学;
在“撸猪小院”,与刚出生三个月的小猪幼崽亲密互动,感受小动物的生机和活力。
“这两年,我一直在村里跑前跑后,见证着村子的变化,也感受着新老村民的欣喜和难过、满足和失落。”李盛誉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进行表达,在社交媒体账号上收获大批粉丝。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曾经冷清的小山村,成为他们感受乡愁的目的地。
那些并没有在乡村出生长大的人,乡愁之于他们,应有不同意义。是对回归大自然的向往,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好奇,对中国千年乡土文化的认同,抑或只是忙碌生活中偷闲的放松?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答案。
眼下,李盛誉正联合几个店主,共同打造一个乡村休闲项目。在这些脸上挂着明媚笑容、行事风风火火的年轻人看来,这是在忙碌的工作之外,给大家提供一个暂时放松的场所。“充电”之后,继续投入工作,为美好未来奋斗。如此,“乡愁”便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情感,而是一个温情港湾,给大家增添面对未知和不确定的勇气。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愁归处,美景、好物、烟火和文气并存,确已不再令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