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度伪造”技术逐渐沦为造谣的工具。从伪造社会热点事件到虚构自然灾害场景,从编造政策新规到炮制“伪科普”内容,AI生成的虚假信息足以以假乱真,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它不仅动摇了公众信任的根基,更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新华网“第一真相”栏目对近期AI谣言典型案例进行梳理,揭示其背后的生成逻辑与危害,助力公众明辨是非真伪,共同守护真相!
近期AI谣言四大典型乱象
乱象一:炮制社会热点,煽动焦虑恐慌
案例解析:7月初,一则“四川峨眉山人猴大战,猴王被当场击毙”的网络传言引发了广泛关注。该视频借助AI技术,将多地拍摄的猴群画面进行剪辑拼接,甚至编造了具体的人物信息,极具迷惑性。经有关部门核查,这实际上是利用AI视频合成技术炮制的虚假内容,其通过动物话题来博取关注。实际上,“峨眉山人猴大战猴王被毙”属于旧谣新传,类似的谣言在多年前就曾出现,景区已联合森林公安等部门进行辟谣。
手法揭秘:这类谣言往往选择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话题,刻意强化冲突元素,借助AI换脸、场景合成等技术,实现画面无缝拼接,以“第一手资料”“现场实拍”为噱头,添加逼真音效和字幕,精心包装成“爆炸性”热点事件,以达到收割流量、谋取利益的目的。
乱象二:伪造惠民政策,扰乱公共秩序
案例解析:6月底,一则“7月1日起老年人坐火车可打折”的虚假信息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该谣言抓住老年群体对出行优惠的关注心理,通过AI技术伪造所谓的“铁路部门新政”,甚至附上仿冒官方文件的排版和措辞,迷惑公众。经核查,此类内容均出自自媒体账号,其目的并非服务老年旅客,而是通过制造政策噱头吸引点击,最终实现流量变现。
手法揭秘:这类谣言往往针对老年人、学生等特定群体的核心需求,如出行优惠、教育政策等,量身定制虚假“利好”信息。不法分子使用AI生成仿真度极高的“红头文件”,强调这是“内部消息”且“即将实施”,以此制造紧迫感,甚至伪造数据支撑,生成所谓的“政策解读”内容,再搭配海报、配音,降低用户防备心理,上演“博眼球,拉流量,变现谋利”的戏码。
乱象三:编造“文物危机”,挑起保护焦虑
案例解析:6月中旬,一段题为“山西大同悬空寺部分建筑物坍塌”的短视频在网络平台流传,视频里,悬空寺中段木楼轰然倒塌,场面触目惊心,引发公众担忧。经核查,该视频是由外地网民周某东、李某英、陈某华三人利用AI影像篡改技术编造而成,其目的是为吸引流量、博人眼球。当地警方已对发布造谣视频传播量较大、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周某东、李某英进行行政处罚,对发布造谣视频传播量较小的陈某华予以批评教育。
手法揭秘:此类视频利用AI深度伪造技术,对文物、名胜古迹的实景照片进行局部篡改,通过模拟建筑坍塌、结构损毁等画面,蓄意制造“文物遭破坏”的视觉假象。造谣者抓住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切心理,以逼真但虚假的“灾难场景”推动传播,既迎合部分网民猎奇心态,又煽动社会对文物保护不力的焦虑情绪,最终达到博取流量、收割关注的目的。
乱象四:虚构灾情事故,透支社会善意
案例解析:7月中旬,云南大理漾濞网安部门破获一起利用AI工具制作多个交通事故现场人员伤亡视频的网络谣言案。经查,赵某某为博人眼球、吸粉引流,使用AI工具制作多个交通事故现场人员伤亡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编造虚假警情,并在视频中标注“大理州”,引发当地居民恐慌。经核实,大理州辖区内未发生以上交通事故。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违法行为人赵某某给予行政处罚。此外,曾经在网络热传的“被压在废墟下的小男孩”“云南迪庆香格里拉一中、三中着火”等所谓“现场图像”,经核实,均为不法分子通过AI特效合成,刻意营造灾难现场的惨烈景象。
手法揭秘:造谣者利用公众对灾情、突发事故的天然关切,通过AI快速生成具有强烈情感张力的“现场”图片或视频,他们甚至仿照官方通报格式,以“权威口吻”增强谣言迷惑性,吸粉引流,为后续募捐诈骗等违法行为作铺垫。
AI谣言应对“锦囊”
查证来源:遇“爆炸性新闻”时,优先查看政府、权威媒体或涉事主体的正式回应。
细节分析:警惕“无署名、无时间、无地点”的“三无”视频,AI生成内容常缺乏细节逻辑,如季节不符、建筑风格混乱,同时,存在口型不同、光影异常、文字错误等破绽。
用AI检测AI:使用“AI检测工具”辅助判断,对可疑图片、视频进行反向搜索或合成痕迹分析。
理性传播:对煽动情绪、制造对立的内容保持警惕,不盲目转发。
AI是新技术发展的产物,但其滥用可能带来危害,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面对AI造谣,我们更需擦亮眼睛。新华网“第一真相”栏目呼吁,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强化平台监管,守住底线,共同构筑清朗网络空间。(吴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