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青海篇|苏尔吉村的共富答卷:宜居宜业结硕果 文明乡风聚人心-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07/14 16:45:43
来源:新华网

文明中国·青海篇|苏尔吉村的共富答卷:宜居宜业结硕果 文明乡风聚人心

字体:

  

  7月11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村民正在给金丝皇菊温室大棚浇水。新华网记者 钟奕 摄

  新华网西宁7月14日电 在盛夏的7月,西宁市湟中区苏尔吉村的清晨气温只有10度上下。当东方微露鱼肚白,晨光中乡亲们正挥舞锄头在露珠、菜苗之间不停忙碌。

  苏尔吉村位于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西部的浅山地带,山多地少,水源难灌溉,种植机械无法到达农田,作物产量不高,对外运输不便。以前全村老少只能种麦子、洋芋、油菜“老三样”,靠天吃饭,一年辛苦只盼填饱肚子。如何把种植产业做大做强,真正让农民富起来,乡村振兴起来,成为苏尔吉村“两委”班子面前的一道难题。

pagebreak

  7月11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村民正在给无公害菠菜除草。新华网记者 钟奕 摄

  苏尔吉村统一思想成立了苏尔吉蔬菜种植营销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注册“苏尔吉牌”商标。蔬菜种植面积从2002年的60亩增至2024年1770余亩。蔬菜种植产值占全村种植业总产值的60%,全村蔬菜产量达9960吨,产值高达2980万元。村民们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原来远赴他乡打工的青年,返乡后变身农业科技辅导员或者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就找到稳定岗位,增收显著。

  “现在种菜种出了好日子,家家有车有房,这精气神能不好吗?”村党支部书记苏宝明指着村里停放的一辆辆轿车和崭新的房舍自豪地说。

pagebreak

  7月11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村民正在给无公害大葱除草。新华网记者 钟奕 摄

  不仅苏尔吉村的日子好了起来,共和镇以苏尔吉村为核心,打造“共和蔬菜种植联盟”党建示范区,示范带动沿线13个村发展高效蔬菜产业。示范区每年蔬菜种植面积超过10000亩,产量达2万余吨,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超6000万元,为共和镇周边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2300余人次,发放务工工资400余万元,切实做到了“红色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

  驻村第一书记王天东对此深有感触:“仓廪实而知礼节。产业兴旺了,人心就齐了,文明的乡风是自然而然开出的花。”

  如今,村民们自发成立了互帮小组,主动参与水利设施修缮,轮流值守、互相帮扶已成为常态,各种各的这种低效率的孤岛式种植早已转变。大家齐心出力,为困难乡亲及时伸出援手,成为滋养邻里乡情的一片沃土。

  富起来的苏尔吉村还积极布局精神文明新阵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村民前往学习阅读、参与技能培训、参加舞蹈活动。村史陈列馆记录着苏尔吉村脱贫攻坚的蜕变,成为承载精神家园的新载体。

pagebreak

  7月11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选派的驻村工作队员张磊(左一)正在给金丝皇菊除草。新华网记者 钟奕 摄

  “三年以前,我真的不想来,老人和孩子没有人照料。但是现在我真的不想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留有奋斗过的汗水。现在我已经把苏尔吉当成我的家了。”驻村工作队员张磊说。

  张磊只是苏尔吉村驻村工作队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驻苏尔吉村工作队协助村“两委”积极邀请“外脑”,主动对接青海省科技厅、邀请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博士团队和西宁市蔬菜研究所,并将苏尔吉村纳入青海省科技厅“湟中区006号科技特派站”,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综合分析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后,种植的金丝皇菊试验田在2025年喜获丰收。预计每亩金丝皇菊收入约1.5万元,为苏尔吉村开辟了乡村振兴的新“钱”景。

pagebreak

  7月11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幼儿园,小朋友们正在玩游戏。新华网记者 钟奕 摄

  “口袋富了不算富,精神生活也得跟上。现在我们村正借着产业振兴的‘东风’,用实实在在的增收成果来凝聚人心,搭建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实平台,让文明成为苏尔吉的新风景!”村党支部书记苏宝明说道。

  苏尔吉村的探索展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乡村发展路径,蔬菜产业化生产、销售,让贫困户脱贫、让经营者获利、让种植者受益。在这片田野中,物质富足与精神充盈两翼并行,邻里互信、村规有序的新风尚构筑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处处盛开着文明之花。这份源自土地深处的淳朴与力量,终将托举起一幅物阜民丰、村美人和的新图景,建设宜居宜业的文明家园。(“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新华网记者 钟奕 刘娜)

【纠错】 【责任编辑:吕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