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度饮酒变成了裹挟“情绪”的元凶,成为身体的一道“伤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甘洌的酒只有在“分寸”与“刻度”之间,才能成为科学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理性饮酒?我们又该如何做到理性饮酒?7月20日,全球知名烈酒集团帝亚吉欧特邀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以趣味方式,科普饮酒常识、过度饮酒的危害,以及科学饮酒的标准,帮助消费者更好管理自己的饮酒行为,保持身心平衡的生活习惯。
你真的了解“酒”吗?
通常我们提到的酒指的是通过发酵谷物,水果或者其他糖源产生酒精,而后进行蒸馏提纯得到的饮品。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乙醇,又名酒精,是无色、易燃、易挥发的液体,具有醇香气味,易溶于水。
饮酒后有80%的乙醇迅速被吸收,其中90%的在肝脏内代谢。乙醇主要在肝脏经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代谢,前者将乙醇氧化为乙醛,后者将乙醛氧化为乙酸。乙酸进一步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由于每个人代谢酒精的能力有差异,饮酒后产生的反应也各不相同。而当酒精浓度超过肝脏代谢能力时会弥漫到全身,进入心、肺、脑、肾等组织,对各部分产生不同影响。
长期过度饮酒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经常过量饮酒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就像给身体埋下 “定时炸弹”。
短期来看,瞬时的过量饮酒可致急性酒精中毒,导致呕吐、意识模糊,还可能因判断力下降导致意外事故。长期来看,经常过量饮酒对肝脏损害最明显,乙醇代谢产生的乙醛会诱发脂肪肝。另外,过量的酒精增加心血管疾病、痛风、胎儿酒精综合征和某些癌症发生的风险。
因此,要避免过量饮酒。
“理性饮酒”的标准是多少?
目前世界各国制定的“饮酒标准”不尽相同。在我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1天的饮用酒精量不超过15克。15克相当于一瓶450毫升的啤酒、150毫升左右的葡萄酒、38度白酒50毫升、52度白酒约30毫升。并强调儿童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妈妈、慢性病患者不应饮酒。
消费者可根据个人差异,参考以上标准,做到科学、理性饮酒。
理性不是限制,而是对自己负责的智慧。刻度也是态度,“克制”才是赢家。帝亚吉欧全面升级的“理性饮酒DRINKiQ”微信小程序已正式上线。消费者可点击H5互动页面获取“理性饮酒DRINKiQ”微信小程序,通过参与“饮酒知识测试”,了解更多关于理性饮酒的专业知识,为身心平衡的生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