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一杯茶,选一本书,坐在书屋靠窗位置阅读。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陶北村村民郭万世说,村里农家书屋提供了便利服务,阅读已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陶北村农家书屋位于村委活动中心一楼,记者看到,书屋陈列国内外名著,还有经济、农业、社科、文化等领域书籍,二楼还有书画、曲艺等活动室,整体面积300多平方米。村委会工作人员说,为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村委会定期征集村民意愿丰富书籍种类。
村民在西宁市城北区陶北村农家书屋借阅图书。新华社记者张子琪 摄
陶北村党总支书记陈俊良说,2019年通过棚户区改造项目,全村486户村民集中搬迁住上了新楼房。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改善的同时,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多元。
“农家书屋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抓得实的农村文化阵地。用好书屋能发挥很多作用。”陈俊良说,最初书屋不到50平方米,书籍品类单一,来看书的群众也不多。整村搬迁后,村委决定扩建农家书屋,将书屋作为全村开展文化活动的阵地。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陶北村农家书屋的书画室,村民在练习书法。新华社记者张子琪 摄
“就拿村里举行的少儿诗歌朗诵赛为例,一开始只有10几个孩子,今年是第9届,目前报名的孩子有100多人。”陶北村村民张丰财说,每年村里组织亲子读书会、青年团员读书沙龙等常态化活动。
近年来,西宁市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打造“书香夏都”文化品牌,一批不同风格的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相继开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普惠的公共文化阅读服务。
走进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的“五峰书院”城市书房,上万册书籍整齐摆放在书架上,简洁的布局营造出温馨的阅读氛围。不少市民临窗而坐,沉浸在美妙的书海中寻找“诗和远方”。
市民在西宁市城西区“五峰书院”城市书房阅读。新华社记者张子琪 摄
西宁市城中区古朴典雅的“香水书院”坐落于香水泉遗址,2018年城中区将其改造为西宁市首家古建筑书院,集城市书房、生态书屋、国学讲堂、非遗文化等功能区于一体,为市民提供书法、绘画、刻印、生态科普等活动。
目前,西宁市已建成22家城市书房,农家书屋903个,并依托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民营书店等阵地,开展理论宣讲、社科普及、文化讲座等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改变市民的生活方式,让书籍触手可及,让文化惠民近在咫尺。(记者张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