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为本。传统人才引入模式,难以突破“招引难、留不住”的困境,创新开办乡村振兴后备人才“育苗班”则打破常规,将人才储备端口前移至高校,构建起“选苗、墩苗、育苗”三级递进机制,突破“先毕业再下乡”的传统路径,搭建起校园到田园的人才成长高速通道,让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需求精准匹配,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力量,厚植人才根基。
初级“选苗”,广纳人才,筑牢根基。“育苗班”将目光投向朝气蓬勃、思维活跃、知识丰富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是乡村振兴的“潜力股”。通过广泛宣传、政策吸引,结合双向选择机制,走进高校,精心选拔出一批心怀乡土、立志建设乡村的青年才俊。这些“好苗子”汇聚“育苗班”,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筑牢人才根基,也为乡村未来的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
递进“墩苗”,学干结合,助力成长。“墩苗”是人才成长的关键环节。“育苗班”课程设置涵盖农业技术、农村电商、乡村治理等多领域,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乡村,进而掌握服务乡村的技能。同时,组织学生深入乡村一线参与实地调研、产业帮扶等活动,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通过跟岗实践,在学与干的紧密结合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同时,创新推行“双导师制”,即高校教授传授前沿知识,乡镇书记分享基层治理智慧,全方位助力学员快速成长,让学员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成为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
定向“育苗”,靶向输送,深度融合。“育苗班”充分考虑乡村产业的多元性和差异化需求,实施“一人一策”培养计划,精准输送专业人才。具备特色农业潜力的乡村迎来技术人才,赋能产业提质增效;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配备旅游管理人才,推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这种靶向式培养与输送,杜绝人才浪费,让人才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价值,有力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治理优化,实现人才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
“育苗班”不仅是人才的摇篮,更是乡村与青年双向奔赴的桥梁。不仅可以解决乡村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理念、新技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让他们在乡村舞台上施展才华、绽放光彩,实现人生价值。(孔钰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