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协助老人起居的护理机器人到监测健康的智能床垫,再到能与老人聊天解闷的陪伴机器人,机器人技术及产品已出现在安全监护、生活辅助、康复训练等养老核心场景。日前,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为各类养老机器人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了基准。这不仅是对我国技术路线的认可,更意味着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标准化时代,有利于促进养老机器人市场健康发展。
市场规模巨大的“银发经济”与机器人产业相遇,催生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增长潜力。但养老机器人当前还存在技术不够成熟、价格普遍较高、配套服务不足等问题,相关产品虽“有”但欠“优”。
比如,目前大多数养老机器人是在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上改造而来,这些产品普遍存在易用性低、智能化不足的情况,部分产品的使用逻辑甚至有些“反人性化”。有的陪伴机器人要求使用者每天输入动态验证码登录系统,有的助浴设备每次使用需两名护工协助调试参数,还有部分养老机器人对程序设定范围外的突发情形没有解决方案,容易出现报错的情况。养老机器人偏高的价格也让普通消费者较难触及。解决好这些痛点难点,既是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有助于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诉求。
在产品设计环节,应注重产品的适老化。开发者要将用户思维贯穿设计、生产等各环节,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设计出真正适合老年人的产品。要注意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机器人的操作界面要尽可能简易、便捷。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如视力较弱者如何进行屏幕交互,字体大小、图形界面是否便于识别;手部颤抖者如何准确操控,按键间距、误触防护是否优化;行动不便者如何适应环境,机器人运行是否预留合理空间,紧急求助机制是否完善等。
让养老机器人服务好老年群体,亟需破解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如产品的感知与交互能力、情感交流、数据安全、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等。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用技术的速度提高服务的温度。此外,更好发展养老机器人产业,还需要通过产业链联合攻关,突破软硬件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解决好成本、配套及工程化难题,实现养老机器人产业的自主可控和高质量发展,推动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国内自主研发。
智慧养老既是技术创新,更需要人文关怀。当技术创新回归“人”这个出发点,我们才能真正答好“老有所养”这道必答题。 (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