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学出版社 崔文燕
初秋的阳光斜斜地穿过雕花木窗,在《谦谦为人:中国古代君子教育研究》的封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黄思记博士的这部著作,就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宝库。作为责编,我仿佛看见五千年文化长河中,众多君子身影从泛黄的竹简里走出,在杏坛讲学、在竹林抚琴、在朝堂议政,而这本书正是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摆渡人。
翻开书页,第三章的“四书五经”回廊令人流连忘返。作者以“园林导览”的笔法,带我们穿梭于《论语》的“君子坦荡荡”匾额与《孟子》的“性善论”砖雕之间。最精彩的是那些案例分析,如同园林中的花窗,既可见《礼记》中“礼仪三百”如何化作古代课堂的教鞭,又能窥见这些千年礼仪在当代学校课程里绽放的新芽。这让君子教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而成了可以触摸的活态传承。第五章关于现代价值的论述,则像一座横跨古今的桥梁。桥的一端是春秋私塾中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教诲,另一端是现代课堂“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作者系统梳理了君子教育的特征,既是对古代教育智慧的提炼,更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弘扬精髓。这本书完成了三重跨越:首先是时空跨越,将四书五经的墨香与注释转化为现代教育的语言;其次是理论与实践的跨越,既保持“温良恭俭让”的古风,又构建起适应时代的理论框架;最后是中西文化的跨越,在全球化浪潮中,为培养既有文化根脉又具国际视野的现代君子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全球化的今天,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这本书给出了深刻的启示: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心灵的耕耘。当《礼记》的“礼之用,和为贵”在当代课堂焕发新生,当“修身齐家”的传统智慧与“全球胜任力”培养相结合,培养出的必将是既有文化自信又具开放胸怀的新时代君子。他们将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独特的气质,让五千年的文明在当代继续绽放光芒。
合上书卷,夕阳的余晖为窗棂镀上金边。我忽然懂得,君子教育从来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流淌的活水。它曾在朱熹的注释里生长,在王阳明的心学中升华,如今又在学校课程中焕发新生。这本书就像温润的君子,既守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古训,又懂得用现代教育的语言将千年智慧道明。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培养多少高分考生,而在于在孩子们心田播下向善的种子,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长成既有文化根脉又具国际视野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