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香港填词人与音乐人在南宁分享创作历程-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23 11:38:06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两位香港填词人与音乐人在南宁分享创作历程

字体:

  4月18日,2025年八桂书香周系列文化活动“岁月如歌——程璧×刘卓辉‘音・阅’潮动分享会”在南宁举行。香港知名填词人刘卓辉与独立音乐人、词曲创作者程璧,以“岁月如歌”为引,为读者带来了一场横跨港乐黄金时代与独立音乐浪潮的深度对话。

  分享会伊始,程璧为现场读者演唱了《晴日共剪窗》《时间之书》《山水回响》三首歌曲。《晴日共剪窗》灵感源于她初中时创作的古体小诗,充满对童年与奶奶生活的回忆;《山水回响》则是受广西桂林山水与人文启发而作,展现出自然与书香的融合,富有诗意。

  对谈环节中,刘卓辉介绍,他于上世纪80年代初因参加填词比赛偶然进入音乐圈,1988年起成为职业填词人,为Beyond乐队、陈奕迅等众多歌手创作了《大地》《情人》等一系列作品。他表示,自己性格随遇而安,人生无过多规划,一切顺其自然。程璧则以《晴日共剪窗》的创作细节,展现独立音乐人的“野生基因”:初中时为作文练习写下的四行古体诗,十余年后偶然与吉他旋律碰撞,成为首张专辑《诗遇上歌》的代表作。

  谈及创作,刘卓辉提到,粤语歌创作多数先有旋律再填词,因粤语有九声,需依旋律适配歌词,这一过程较为被动,且填词需字斟句酌,耗时相对较长。而程璧作为独立音乐人,多从文本中寻找旋律,以普通话演唱,四声的特点让其创作空间更大,她常将生活中的灵感,如夕阳、小花等化作歌词素材,其创作状态自由随性。

  两人还探讨了不同时代音乐创作的特点。刘卓辉所处的唱片工业时代,音乐创作有较强的工业化流程,填词人多为歌手服务,创作需考虑市场需求,如早期粤语歌有不少改编自日语、欧美歌曲。而程璧所处的互联网时代,独立音乐人有了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可通过社交媒体推广作品,创作成本降低,形式更灵活,无需受唱片公司过多限制,能更自由地选择创作风格。

  刘卓辉还回溯了一则“城市记忆”:他曾为南宁创作歌曲《爱在绿城》,分别由不同歌手演唱,展现了他对南宁这座城市的关注。程璧结合多次来广西的经历,坦言广西的自然风光、美食与人文给了她诸多创作灵感,未来计划围绕当地民俗创作更多作品。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李显杨 文/图)

分享会现场

刘卓辉在分享

程璧在分享

程璧现场演唱《晴日共剪窗》《时间之书》《山水回响》

程璧为读者签名留念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世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