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载岁月流转,10人相继从军,累计服役102年,9枚军功章熠熠生辉,荣誉证书摞起逾1米高……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人武部荣誉室里,一组沉甸甸的数据,记录着坪地场仡佬族侗族乡老鸹林村刘家两代人的报国赤诚。从1964年刘家第一位军人踏入军营,到如今第三代孩童懵懂学敬军礼,这个仡佬族家庭用“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的家训,在黔东大地延续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军旅传承。
烽火家书传信念 兄弟相继赴军营
老鸹林村的青瓦木楼间,刘家堂屋一面贴满泛黄老照片、立功证书的“十星墙”格外醒目,排在首位的,是刘家军旅征程的开启者——刘明光。1964年春,19岁的刘明光背着乡亲连夜赶制的布鞋,带着母亲塞在背包里的炒黄豆,步行数里路赴县城集结,成为西南某通信部队的一名战士。
“部队是锤炼人的大熔炉,弟弟们,盼你们也来!”军营里,刘明光勤恳踏实,不仅5次荣获嘉奖,更在每一封家书中传递着对军营的热爱和对家中5个弟弟的期盼。一封封家书,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了刘家兄弟的从军梦。1965年,二弟刘明忠追随兄长脚步,加入贵州安顺武警支队,一干就是17年,凭借过硬本领荣立三等功;1969年,四弟刘明权入伍成为基建工程兵,曾获评“优秀班长”;1973年,五弟刘明建穿上军装,驻守边疆守护国土。
1976年,刘家第五位军人、刘明光的六弟刘明周参军。为激励自己,他在衣襟内侧写下“精忠报国”四字,随后投身边境作战,因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1987年,已经转业的刘明周在执行公务时不幸牺牲,彼时他的女儿刘爱珍尚在母亲腹中。直到多年后,刘爱珍竟成为家族军旅传承中特殊的“延续者”。
青春接力续荣光 巾帼亦能守家国
“父亲的路还没走完,我要替他走得更远。”受父辈影响,刘爱珍从小便对军营满怀向往。2009年冬,就读于北京吉利学院的她,看到部队征招女兵的公告后毅然报名,经过多轮选拔,成为老鸹林村首位女兵。
16年军旅生涯,刘爱珍的足迹遍布西南边陲与西北戈壁:在原西安通信学院“精武杯”赛场,她斩获女子全能亚军;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驻训场,她随文艺轻骑队顶风冒雪巡演33场;她先后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荣立三等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先进个人”,用行动诠释“巾帼不让须眉”。如今,刘爱珍信念依然坚定,她说:“只要部队不淘汰我,我就要一直干下去。”
在刘家第二代中,还有多位“热血儿郎”投身军营:刘爱珍的亲哥刘爱兵在原成都军区某部服役12年,荣立三等功,获评“优秀党员”“优秀带兵人”;两位堂哥因父辈的“爱军”情结,不约而同取名“刘爱军”——大刘爱军1994年参军,成为“爱军精武标兵”;小刘爱军1996年加入武警部队,曾获评“优秀士兵”。2019年,刘爱珍的丈夫徐铭——南部战区陆军某部红旗车驾驶员,成为刘家第十位军人,这对有着相似军旅经历的夫妻,在婚礼上许下“既是夫妻,更是战友”的誓言。
赤子情怀永不变 红色基因代代传
如今,刘爱珍年幼的女儿常常跟着视频学敬军礼,奶声奶气地喊着“当兵”,家族的“从军热”在第三代身上延续。每年春节,刘家堂屋都会召开别开生面的“军事座谈会”,长辈们讲述烽火岁月,晚辈们交流心得,“盼子孙后代一代接一代,稳稳接住这根浸满忠诚与热血的接力棒”,成为刘明光等长辈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在石阡县人武部荣誉室,刘家的奉献被清晰记录:10人参军、累计服役102年、9枚军功章、32项荣誉,每一项都彰显着这个家庭对国家的深情。“这是少数民族同胞拥军报国的生动缩影,每一枚军功章背后,都是对‘国’与‘家’的深情诠释。”石阡县人武部一名干部说。
这份跨越两代的家国情怀,不仅是刘家家风的传承,更映照出石阡这片革命老区的红色血脉。近年来,石阡县积极落实优抚政策,发放优抚对象生活补助、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搭建军人就业平台,让“服役有保障、退役有出路”成为现实。2025年,石阡成功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县,“尊崇军人”的城市温度,孕育出更多像刘家这样的“光荣之家”。
从第一代的烽火家书到第二代的青春接力,从通信兵、武警、基建工程兵到边防军人,61年来,刘家参军人的身份、工种、服役地点在变,但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从未改变。在强国强军的征程上,这个仡佬族家庭的故事,已成为石阡县感召适龄青年投身国防的“金字招牌”,引领着更多人用青春与热血,续写保家卫国的时代篇章。(本报记者刘智强 吴平)